第81期專題文章——2024年10月號
葉菁華教授
本院院長
馬太福音13章24–43節;傳道書8章9至17節
(本文根據2023–2024年度結業崇拜的講章大綱寫成。本文聖經引文用語採用2010年出版的和合本修訂版。)
雜草與麥子
新約聖經馬太福音十三章中,耶穌用了不少比喻講述天國的奧秘。其中有一個關於麥子和雜草的比喻,講述有人撒好種在麥田裏,仇敵趁他睡覺的時候撒下雜草種子,麥子生長之時雜草也顯出來。僕人問主人是否要拔除雜草。主人說:「不必,恐怕拔雜草,也把麥子連根拔出來。讓這兩樣一起長,等到收割。」至收割之時,會先把雜草「拔出來,捆成捆,留着燒」,麥子則收在穀倉。耶穌解釋,「那撒好種的就是人子,田地就是世界,好種就是天國之子,雜草就是那惡者之子,撒雜草的仇敵就是魔鬼,收割的時候就是世代的終結,收割的人就是天使」(太13:24–30, 36–43)。
當時巴勒斯坦地區的麥田常見一種雜草(舊版和合本譯為「稗子」),外表與麥子很相似,卻因被真菌感染而含有毒素,因而被當地人稱為「毒麥」。雜草會搶奪麥子的養分,影響收成。在生長初期,毒麥與麥子的差異並不明顯,難以區分。直到成熟期,兩者才能清楚辨別。
這個比喻可以有三種解讀方向:教會、世界、生命。
善惡混雜的教會
教會兼具「神性」和「人性」。從神性來說,教會是由三一上帝所招聚和建立的聖徒群體。教會是上帝的子民、基督的身體、聖靈的居所。從人性來說,教會是由蒙恩的罪人所組成的社會團體。教會中的罪惡,時有所聞,例如:自私、紛爭、濫權、欺壓、歧視、性侵、淫亂、隱瞞、偽善等。部份「離堂會」信徒 (de-churched Christians) 正因在教會中經歷了罪惡的創傷而選擇離開。
拉丁教父奧古斯丁 (Augustine of Hippo) 對多納圖納 (Donatists) 的回應,對此有所啟迪。多納圖派主張教會應該是完全聖潔、沒有罪惡的群體。奧古斯丁則引用耶穌關於麥子與雜草共生的比喻,指出教會是混雜的群體(拉丁文為corpus mixtum),麥子與雜草混雜,邪惡的人與善良的人混雜,無論聖品階層抑或平信徒皆是如此。正如比喻中主人告知僕人不應過早拔除雜草,我們也應把這個審判的責任留給天使。教會只有終末之時才是純潔無罪,教會在現今卻是善惡混雜,需要的是寬容 (tolerance) 而非分離 (separation)。
誠然,我們希望教會沒有罪惡,完全符合上帝心意。可是,這理想在此世無法實現。教會的神聖,不是因為教會成員努力行善,而是因為聖靈的恩典使它分別為聖。我們不宜對教會具有過分天真、理想化的期望,既然明白教會是善惡混雜的群體這個現實,我們宜以謙卑和同理心的態度,接納教會的真實狀況,當中難免有罪惡,因而學習「以愛心互相寬容」的態度對待主內肢體,彼此扶持,互相勉勵,共同成長,直到主再來。寬容不代表縱容,也不是姑息,相反是正視現實。人所能作的有限,人也無法將罪惡從教會中完全清除。奧古斯丁期望,讓麥子繼續堅忍,直到收割的時間,也讓雜草變為麥子。他似乎認為,雜草是可變的,即使曾有「行差踏錯」,曾被困在罪惡當中,曾被魔鬼利用的,仍可在尋求上主的幫助後轉變。
正邪難分的世界
耶穌在經文中清楚闡明,耶穌所指「田地」就是世界,「好種」就是天國之子,「雜草」就是惡者之子。這段經文所描述的並非童話式的世界、完美的世界,而是現實的、有血有肉有罪惡的世界。這個世界中,有很多令人氣憤的殘酷現實。正如傳道書經文中所指,好人不一定有好報,更有可能是好人反而承受苦難,擔上了惡人應受的懲罰;惡人反倒在享福。俗語常說「邪不能勝正」,但實際情況下,邪惡偶爾也會戰勝正直,世界展示出它「難分真與假,人面多險窄」、「難為正邪定分界」的面向。神學院訓練教會人材,以至在教會和社會不同崗位,服侍上主。我們面對的世界,正是正邪難分、善惡混雜、充滿含混性 (ambiguity)。社會中,總是有人為達成美好的世界而在「努力興建」,也總有人不顧一切地「盡情破壞」。在一個充斥貧窮、歧視、不義、暴力的世界當中,上帝是否漠不關心或無能為力呢?上帝究竟是缺席還是容忍這些事情?當上帝的國度,那個既濟而未濟 (already but not yet) 的國度,並非如人們所預期時,又如何能夠於此世中彰顯和實現呢?麥子與雜草的比喻正在回答以上的問題。
一同來想像「麥子」好端端地在田間生長着,但是一覺醒來,突然發現周邊佈滿雜草,妨礙自身正常生長,不單被搶奪了土壤裏面有限的養分,更須在困難的環境當中存活。故此,經文中的僕人問及是否要拔走雜草。人在面對困難,面對苦難,面對邪惡,面對不公時,總禁不住發問,究竟上主何時會消除惡貫滿盈的人和事,那些阻礙上帝旨意的事情,那些不應存在於世界的現象?以上苦難和現象,究竟還有存留到何時?《馬太福音》作書時,耶穌在世時,不同的猶太人群體都嘗試以不同方式回答:究竟上帝在哪兒?祂正做甚麼?信徒更加關心的是:究竟我們可以做些甚麼?面對羅馬帝國的壓迫,社會的貧富差距,種種社會問題,各群體之反應不同。奮銳黨嘗試訴諸武力爭取自由;愛色尼人選擇離開主流社群,去到曠野之中;撒都該人則與當權者保持良好關係;法利賽人則嘗試促成緩進的改革。耶穌的門徒面對當時的狀況,也自然會思考究竟應做些甚麼,作為今天耶穌基督的門徒,同樣會問,究竟在這個境況,面對如此的世界,我們究竟可以做些什麼?然而,經文指出,若現在拔走雜草,恐怕會連累麥子,所以「讓這兩樣一起長,等到收割」。至天國降臨、終末審判之時,雜草會被「拔出來,捆成捆,留着燒」,惟有麥子才會被收在主的倉裏。因此,我們要「正視現實,盼望天國」。我們不要自以為已掌握真善美,甚至妄想成為世界的審判者。我們堅信,在上帝的計劃當中,雜草最終必被摧毀,天國必會降臨。
芥菜種和麵酵
耶穌又講述了另一個天國的比喻,他將天國比喻為芥菜種和麵酵。兩者的特性相類似,只須很少的份量,就能夠最終發展成大大的體積。小小的芥菜種雖然最初體積很小,但最終可以長成一棵大樹;一點麵酵就能發起整團麵。耶穌藉此表示天國的發展就有如芥菜種和麵酵,天國的起初微不足道甚至好像看不見,但最終必將完全實現,轉化世界。我們懷着此信念,面對現實世界,實踐天國使命。教會常用主禱文祈禱。正如我們為未信主的親友祈禱,並非祈禱後就守株待兔,相反我們會與親友分享信仰,並邀請他們參加福音聚會等活動。同樣,當我們用主禱文祈求天國降臨,我們也應配合此禱告,靠着主恩,努力行動,實踐使命,期待天國實現。面對罪惡、不義,我們不需「躺平」,而是靠着聖靈的能力,在腐敗中作鹽,在黑暗中作光,彰顯那既濟而未濟的天國。
撫心自問
這段經文除了可描繪教會和描繪世界,也可能在描繪個人生命。撫心自問,在我們的生命當中,不也是同時存有麥子和雜草嗎?這段經文是也是給個人的提醒。生命中必然有「雜草」與「好種」交織,不斷纏繞共生。當我們嘗試致力改善教會和世界,有沒有正視自身生命的雜草?我們對於這些雜草,是否不能接納、不能寬容,因而討厭自己?我們有否因為已盡力回應教會、世界、自身的現實但仍不能改變分毫而感到無奈、氣餒、無力,甚至想完全放棄?
求上主幫助我們,賜給我們平靜安穩的心靈,接納那些不能改變的事情;賜給我們勇氣,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並求賜智慧,以分辨兩者,理解正邪混雜的現實。求上帝幫助我們,保守自己,抱持希望,期待上主國度來臨,等待上主的審判和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