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期校友專訪——2022年9月號
林津牧師,1995年神道學碩士(Master of Divinity)畢業,2002年按立,現任循道衞理聯合教會觀塘堂主任牧師和循道衞理觀塘社會服務處主任,同時擔任香港循道衞理聯合教會會長。
電腦程式員?酒店從業員?教師?牧師?
自小學和中學就讀天主教學校的林津,在學期間聽了不少聖經故事,初中曾打算洗禮,卻因時間不合而沒有趕上慕道班。後來,他前往美國升學時參與了當地接待留學生的華人教會,認識了不少弟兄姊妹。一年後,他洗禮,正式加入教會,成為家中首位信耶穌的成員。本科攻讀電腦系的他,就讀兩年後轉為酒店和餐飲管理學系;大學期間,在前往退修會的途中經歷了一次嚴重的車禍。意外後,他一個人躺在路邊等候救援時,腦海浮現過去的片段,突然有種萬事皆虛空的念頭。痊癒後,他變得更感性,做事更用心,看事物也有了全新的角度,更萌生牧職的可能。
1989年的夏天,林津大學畢業後回港,正準備大展拳腳之際,遇上酒店業低迷,因曾副修數學,在教會亦有不少事奉崗位,獲一所基督教學校聘請為數學老師。「那時候挺開心的,任教中學的宗教氣氛濃厚,老師們都是基督徒。上課以外的時間,例如:小息、午膳和放學時間師生皆會開祈禱會或查經班,我的感覺就像是半個傳道人。」自從美國回港後,他加入了循道衞理聯合教會香港堂,恆常參與教會的服侍,並於每日放學後,回教會查經和參加團契活動;在預備查經並進行資料搜集的過程中,他更發現神學家的看法常常和自己產生共鳴,令他對神學更感興趣;他又帶領家中兩個親妹妹、外婆和很多學生信主,故此,他更確認上主對他的呼召,終決定於1992年進入崇基神學院,接受正式的神學訓練。
讀神學的日子
已婚的他讀神學後並沒有住在神學樓宿舍內,跟太太和愛犬居住在中大旁邊的赤泥坪村屋,但只要同學一有活動,無論是談天也好,橋牌也好,他定必幾分鐘內出現。「每星期,我都會隨陳佐才法政牧師去游泳,他還會請我們吃早餐。」自言不是讀書人的林津如數家珍,聲稱同學中有不少「猛人」,包括:葉菁華、關瑞文、龐熙榮、彭淑芬、龍雁玲、周惠賢、王家輝、楊國強、范晉豪和池嘉邦等等。「因為他們的緣故,我努力也是徒然,因為A都給他們取走了,我拿B也心滿意足了。」每當遇到信仰上的新思維和新挑戰,神學生們都一同分享和交流。事隔多年,他笑言腦海中只剩下和同學吃喝玩樂的記憶。他感恩自己在一所開放和多元的神學院畢業,並把在在神學哲學和宗教課堂內容都轉化成牧養招式了。「在崇基學習的大公精神使我懂得如何尊重教會中各種不同的聲音。」
會長風格
擔任會長一職前,林津曾任循道衞理聯合教會社會服務部部長及聯區長;成為會長後,除了堂會的牧養,還須兼顧總議會的各項事工。他在循道衛理聯合教會成長和服侍,過去二十多年有機會在不同崗位服侍,有更全面的視野,面對不同的挑戰,也容讓他在不同範疇探索。他曾負責過印傭事工,因深感到在印尼宣教並不容易,故把握機會,透過舉辦興趣班、嘉年華會和探訪活動等,和她們分享信仰,雖然暫時回來參與教會崇拜的印尼傭工不多,但也很感恩能夠服事她們。「但我在崇基或教會的領受是,數目並不是最重要的,把福音播在她們心田才是最重要的工作。」
「作為會長,我並沒有特別的風格。我希望多聆聽會友的意見,了解弟兄姊妹更多,一同完成大家的計劃。」林津希望領導教友邁向前行時,能先建立起彼此的信任,在合一基礎上,共同商討方向並擄手同往。循道衞理聯合教會屬下有不同堂會,林津認為各堂既可以集中資源共同發展事工,也可以在自己所處的堂會地點中,發揮自己的優勢,總議會和各堂會就繼續互相合作,發揮最大的服侍果效。
「電眼」牧師
從小就很喜歡到沙灘,也能夠暢遊海底世界的林津,原來並不擅長游泳。「我自小就懂得游泳,但奇怪自己總游得不好,即使費盡力氣也不見速度有所增加。原來自己的身體密度高,即使放鬆,最後還是很容易沉到水底去。游泳會較吃力,但對於潛水來說,卻非常適合。」潛水時,很多人要負鉛才能沉到水底。「人家要背十磅,我只須背五磅便能沉下水底了,輕鬆得多。」一直以來都希望學習潛水的林津牧師曾因大部分課程都設在星期六、日,和教會活動時間不合,只好打消念頭。直至2005年,他認識了一位潛水教練,願意在他休假的日子教他潛水,令他夢想成真。自此以後,若非學校開學禮或退修會等活動,他週一定必「潛水」。
海底世界異常精彩,令林津感到奇妙、滿足和壓力全消。「在水裏面,人好像進入了另一個世界,可暫時放下俗務。」他喜歡海底的一切,最喜愛的是海蛞蝓,一談到這生物,他低沉的聲調和語速也不自覺地提高。「海蛞蝓有大有小,長度都是以毫米計。首先,你要熟習牠們的生長環境,你才能看得見牠們。潛到海底時,你會看見不同的石頭、珊瑚和藻類,令人感到非常雀躍。參與潛水這種運動前,我是完全沒有聽過海蛞蝓的名字。」漸漸地,他發現原來海底有着各種各樣的海蛞蝓,於是把牠們一一拍下來。他總是能發現同行朋友未能發現的海底生物,故此他獲得了一個「電眼」的綽號,他更還拍下了一些漁護署資料庫上也未有記錄的生物,並把自己的珍藏相片與署方分享,以作比對及儲存。
潛水運動不但為他帶來一星期一次的水底漫游,更令林津認識了一群愛好潛水的非教內人士。他在Facebook開設了「星期一潛水會」群組,至今有十多年歷史,共有約四、五百人加入,每次活動都吸引了不少愛好者參加。無心插柳的他沒有想過自己牧師的身份也吸引了不少人參加教會聚會,可謂是意外收獲。
自設爬蟲館
林牧師雖然喜歡小動物,但小時候家中租住公共房屋沒法飼養,只好每逢旅行時,到各地的動物園去探望動物。大學畢業結婚後,他和太太建立了小天地,就開始在住處飼養各種爬蟲類動物。「那年,我還居住在九龍,一天放學,有人按門鈴告訴我們外面有隻『巴西龜』,但不知牠的『龜』宿,最後,我們把牠收養了,直到現在差不多有30年了;池嘉邦牧師是我的神學院同學,受他的影響,我養了四條蟒蛇、三至四隻樹蛙,還有一些蜥蝪和蠑螈。養着養着,就堆滿了全屋。他們的壽命都不長,樹蛙、蜥蝪也都只有幾年壽命,現只剩下一條養了大概20年的蟒蛇了。」
他笑言自己很喜歡動物,太太只好愛屋及烏。除了爬蟲類動物,林家更養了一隻65公斤的巨型高加索犬,替牠取名為Mike。「下班時比較累,但是一回家,他便會跑過來,搖頭擺尾地歡迎你,一瞬間壓力全消。」身為會長,林津責任不輕,曾因為壓力而患上胃病的他,現有愛犬和各爬蟲的陪伴,已找到減壓的良方,每逢週一的潛水,他更視為休息、重新得力以事奉上主的途徑。
最近,有不少弟兄姊妹移民,堂會或遇上同工流失的問題,林牧師坦言自己曾經歷過九七年的移民潮,所以面對今天有信徒離開表示理解。他同時認為現今因交通和資訊發達,流動性比以前大,即使大家天各一方,關係也不會受太大影響。他深信未來若能加強大家在網絡上的連繫,保持溝通,相信教友關係依然親密,也能彼此關心;有朝一日,若弟兄姊妹回流香港,良好的關係有助教牧繼續牧養工作;林牧師表示:「留港或離港都是各人的選擇,希望大家能彼此祝福和支持。」
(訪問、撰稿:李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