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一精神:一个崇基神学人的体会

第54期专题文章—2017年11月号

叶菁华
本院副院长(研究及出版)、副教授

今年适逢教会改革运动(Reformation)五百周年,各地教会皆有特别纪念活动。大部份基督教[1]宗派皆用「纪念」(commemorate)而非庆祝(celebrate),因为改革运动一方面促成了这些宗派的诞生,另一方面也启动了西方教会的分裂:天主教徒与基督教徒彼此敌对,甚至曾多番互相厮杀。远至十七世纪的三十年战争 (1618–1648),近至二十世纪北爱尔兰的暴力冲突,皆是惨痛例子。基督教本身也进一步分裂为不同宗派、不同教会。教会之间彼此批评,甚至建制教会迫害新兴教派,屡见不鲜。二十世纪兴起的普世教会合一运动(ecumenical movement)在信仰与教制、社会参与、普世宣教等方面推动教会之间的互相尊重、互相承认,以至对话和合作,已见一定成果。改革运动时期最早出现的对立阵营,即天主教与信义宗,于1999年10月31日在德国奥斯堡(Augsburg)签署《称义教义联合声明》(Joint Declaration on the Doctrine of Justification,简称JDDJ),表达了双方对此重要教义的广泛共识及各自的着重点。其后,世界循道卫理宗协会(World Methodist Council)及世界改革宗(World Communion of Reformed Churches)先后于2006年及今年加入签署该联合声明。[2]2013年,为预备今年纪念改革运动五百周年,世界信义宗联会(World Lutheran Federation)与天主教会宗座基督徒合一促进委员会 (Pontifical Council for Promoting Christian Unity of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共同发表《从冲突到共融》(From Conflict to Communion),表达信义宗与天主教双方对教会改革运动的历史、对路德的神学、以及对教会合一的共同理解。[3]天主教和信义宗代表在该书前言中提及,「十六世纪时,基督徒为追求真理,反而导致西方基督教会失去合一,是为教会历史上黑暗的一页。时至二零一七年,我们必须共开地承认,我们都在基督面前犯了错,破坏了教会的合一。」[4]该书也明确表达对双方过往的过犯感到愧疚,这些过犯包括曲解、讽刺对方,违反不可作假见证的诫命,甚至故意加剧冲突。[5]

合一之旅

从以上可见,促进合一是纪念改革运动五百周年的重要主题。为此,基督教协进会与天主教香港教区举办了史无前例的「合一之旅」:来自天主教、圣公会、崇真会、信义会、路德会、中华基督教会、循道卫理联合教会、救世军的代表(当中既有神职人员,也有信徒领袖),于5月28日至6月8日,到德国及意大利多个地方,参观改革运动历史上重要的教堂或其他地方,并与当地参与合一运动的教会组织代表交流,也有机会获教宗方济各短暂接见。旅途上大家一同崇拜、祷告、唱诗、分享圣餐及爱筵,也有不少机会彼此沟通、互相学习。感谢循道卫理联合教会,让我得以参与这个旅程,亲身踏足教会历史重要地点,包括在威登堡(Wittenberg)路德张贴《九十五条论纲》的「城堡教堂」(诸圣堂)及被誉为「改革运动母堂」的「城市教堂」(圣马利亚堂)(路德经常在此讲道、以德语施行的圣餐亦在此开始);在奥斯堡(Augsburg)信义宗与天主教签署《称义教义联合声明》的圣安娜教堂;举行特伦托会议(Council of Trent)的教堂;在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殿、圣彼得广场及举行教宗选举的西斯汀教堂等,让我仿佛走进教会史现场。更感谢上帝,让我藉此加深了解各教会传统,并体会合一运动的可贵,包括令我更欣赏和珍惜我服侍上主的地方──崇基学院神学院。

教宗方济各6月7日在圣彼得广场的周三讲道后接见香港教会「合一之旅」团友。

本年9月28日上午「合一的展望」的研讨会中,讲者之一基督教协进会总干事蒲锦昌牧师提议天主教与基督教共同出版一些小册子,以澄清一些人的共同误解,让人认识两者是在合一中的教会,而非两个敌对的宗教。在场的香港圣公会教省主教长邝保罗大主教补充说,关键在于神学院如何教导学生;我深感认同。信徒的合一意识,往往取决于教牧同工的教导;而教牧同工的合一意识,则往往取决于神学院的教导;而神学院的教导,跟神学院的办学教会的精神及所继承的传统甚有关系。

崇基的合一精神

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院(以下简称本院)的历史,跟崇基学院密不可分。崇基学院由多个宗派教会(包括中华基督教会、循道公会、卫理公会、圣公会、崇真会、信义会、潮语浸信会)秉承在国内兴办基督教大学的精神在1951年创办,圣公会何明华会督是主要发起人和创办者之一。[6]崇基学院于1959年已有神学及宗教教育系。当年崇基学院凌道扬院长呼吁各教会选派学生就读;中华基督教会便选派了五人。为让不同程度的学生也有机会接受神学训练,几个有份创办崇基学院的宗派教会于1963年在中华基督教会开设的香港神学院的基础上开办崇基神学院,数年后崇真会的乐育神学院亦并入。至1968年,崇基神学院加入已为香港中文大学成员书院的崇基学院,成为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组。[7]至2004年易名为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院,五旬节圣洁会于2009年加入成为支持宗派。

本港有不少神学院校,但只有本院是唯一由不同神学传统的宗派教会合办的神学院,而这些教会所继承的传统正是普世教会合一运动的传统。在此传统下的数个宗派合办神学院,致力实践互相尊重、彼此欣赏、求同存异、互为肢体、分享资源的合一精神。基于这种精神,宗派教会跳出自身的框框,为着在地上展现独一、神圣、大公、使徒所传的教会共同努力。事实上,合办本院的教会本身已经有或可以有神学院校,但基于合一精神和神学教育的理想,不会坚持自办宗派的神学院校,而希望汇聚各教会的力量,提供更好的神学教育,所以乐意与其他教会合办崇基神学院。换言之,本院正是教会实践合一精神的美好成果。为到胸襟广阔、目光远大、珍惜合一的教会先贤,我们要感谢上帝,而他们秉持的合一精神一直贯彻,成为本院的核心价值。

因此,本院同学在学习、崇拜和团契生活等各方面皆受合一精神熏陶。本院的教学不会偏重某一教会传统或推崇某一神学派别,而是让同学认真认识不同传统及派别,以求各人在自己的教会传统及神学派别的基础上进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以神学道学士及神学道学硕士课程必修的两科系统神学而言,无论指定阅读资料以及我在课堂上的讲授,皆涉及不同年代(由教父时代至当代)、不同地方、不同教会传统、不同神学派别的作者。至于为信徒而设的基督教研究文学硕士课程的必修科「基督教研究的方法与范式」,我透过讲论基督宗教多个范式,让同学认识历代主要教会传统和神学派别,亦要求同学到一间跟自己教会传统差异甚大的教会参与崇拜,实地考察后提交报告。其他老师的教学同样贯彻此普世合一精神。此外,本院科目包括「普世教会学」(ecumenics),主要由在这方面素有研究的老师白德培牧师任教;新近加入本院老师同工团队的王晓静博士,其即将出版的博士论文正是研究二十世纪初中国教会合一运动。

普世教会合一精神也贯彻于本院崇拜和团契生活。周四晚会是崇基学院神学院学生会负责的,每次崇拜的程序皆有不同,尝试采纳不同的传统(由圣公宗至福音堂的传统皆有),也会邀请不同宗派的牧者主持崇拜、讲道、施圣餐,以及介绍该宗派的崇拜礼仪和神学传统。来自不同教会传统的同学在周四晚会、宿舍生活,以至课堂内外的时间,皆有不少交流、讨论、分享、祈祷的机会。一同学习一同生活的神学生,将来成为不同教会的牧者和领袖,有助促进教会的彼此合一。

罗马的瑞典教会主任牧师在当地信义会基督堂举行圣餐崇拜后,与参与「合一之旅」的循道卫理联合教会代表合照。左起为黄惠嫦牧师(94BD)、Rev. Per Edler、王泽堂牧师(09MDiv)、叶菁华教授(95MDiv)。
一些挑战

普世教会合一运动的精神也会带来一些挑战。由于此精神容纳信徒群体内对圣经、对信仰传统的不同诠释,也对不同的伦理与政治立场尽量采取开放包容的态度,并且也关顾弱势的、边缘的社群,因而往往带来在神学取向和价值观上更广阔的光谱。广阔的光谱意味着从最保守至最前卫的立场也会存在;本院也有这样的情况。我们的师生和校友中,既有捍卫传统家庭价值者,也有支持性小众权益者;既有建制派政党的参政者,也有民主派政党的参政者。由于教会和社会的主流以中间偏向保守的人士居多,本院师生和校友中较保守一面的声音,往往未有受到注视,反而较前卫一面的声音,往往受到更大的关注,甚至在社交媒体上广传开去。因此,不太了解本院的朋友,可能会误以为本院群体的特色就是开放、前卫、非建制。事实上,本院既然秉承和贯彻普世教会合一精神,本院校友及师生群体必然是既有前卫、开放、非建制的成员,也有传统、保守、建制的成员,大家可以一同学习、一同崇拜、彼此关顾、互相切磋、互相辩论;这样才是本院的真正特色。然而这样说可能引起另一种误解,就是以为合一精神强调包容,因而便会不重真理、不理是非对错。其实,合一精神并非不重真理(大学更是探求真理的好地方),只是不会先验地认为自己一贯持守的立场便是真理,更不会以为自己拥有真理便随便抨击别人。耶稣基督才是「道路、真理、生命」(约十四6)。我们在追随基督的过程中不断追寻和认识真理,不是已拥有真理。使徒保罗那种「我不是以为自己已经得着了」(腓三13) 的谦卑态度,甚值得我们效法。

昔日多个宗派教会本着合一精神创立崇基学院并藉此提供神学教育,本院因而在历史传承、核心价值、教学方式、课程内容,以至崇拜及团契生活等,洋溢合一精神。但愿本院师生、校友、教会,以至其他同行者,皆珍惜这个得来不易的合一成果,让这所别具优势的神学院,更能服侍教会、服侍天国。

威登堡(Wittenberg)「城堡教堂」,相传路德就在此大门张贴《九十五条论纲》。

Footnotes

  1. ^ 本文用「基督教」指Protestantism,「天主教」指Catholicism,而「基督宗教」则指Christianity。
  2. ^ 罗马天主教会与世界信义宗联会(World Lutheran Federation)签署的JDDJ,英文版见于http://www.vatican.va/roman_curia/pontifical_councils/chrstuni/documents/rc_pc_chrstuni_doc_31101999_cath-luth-joint-declaration_en.html。世界循道卫理宗协会(World Methodist Council,简称WMC)加入签署该声明的声明,见于http://worldmethodistcouncil.org/resources/ecumenical-dialogues/wmcs-statement-of-assocation-with-the-joint-declaration-of-the-doctrine-of-justification。世界改革宗加入签署该声明之声明,见于 http://wcrc.ch/wp-content/uploads/2017/10/WCRC-Association-to-JDDJ-EN.pdfJDDJ全文联同WMC的声明已由天主教香港教区、基督教香港信义会、香港基督教循道卫理联合教会,共同出版了中译本,见于http://www.hsscol.org.hk/LIBRARY/JDDJ2014/JDDJ.h.pdf。Justification在天主教译为「成义」,在基督教译为「称义」,反映了各自神学上的着重点,故该中译本称JDDJ为《有关成义/称义教义的联合声明》。为简洁起见,justification在本文只译为「称义」。
  3. ^ From Conflict to CommunionLutheran-Catholic Common Commemoration of the Reformation in 2017,见于https://www.lutheranworld.org/sites/default/files/From%20Conflict%20to%20Communion.pdf。中译本为《从冲突到共融:2017年信义宗-天主教共同纪念改革运动合一中译本》,由基督教香港信义会及天主教香港教区于2017年7月出版,由道声出版社发行。
  4. ^ 《从冲突到共融》,前言(中译本页6)。
  5. ^ 《从冲突到共融》,第五章(中译本页180–186)。
  6. ^ 有关何明华会督与崇基学院历史的关系,见吴青:「何明华及其与中国关系之研究 (1922-1966)」(香港中文大学博士论文,2008),135-142。此文经修订后已于今年出版:吴青:《何明华及其与中国关系之研究 (1922-1966)》(杭州:淅江大学出版社,2017)。
  7. ^ 邢福增:「华人神学教育发展史脉络下的崇基神学」,载李均熊编:《崇基载道.易筋篇》(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院,2015),10-12;陈伟强:「吐露明珠:崇基神学组四十年回顾」,载江大惠编:《崇基神学四十年 (1963-2003)》(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组,2003),48-51;卢龙光:「香港的神学教育:回顾历史、检视现况、面对挑战」,《崇基神学四十年 (1963-2003)》,30。